——《正面管教》節選 作者:【美國】簡·尼爾森 很多人強烈地感覺到嚴厲和懲罰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。我同意。我永遠不會說懲罰不管用。從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為這一點來說,懲罰確實管用。但是,其長期效果是什麼呢?我們常常被當時的效果所愚弄。有時候,我們必須要當心,當長期效果是負面效果時,到底是什麼在起作用。懲罰的長期效果是孩子往往採用以下四個“R”中的一種或全部來“回敬”我們: 懲罰造成的四個R 1.憤恨(Resentment) ——“這不公平!我不能相信大人!” 2.報復(Revenge) ——“這回他們贏了,但我會扳回來的!” 3.反叛(Rebellion) ——“我偏要對著幹,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。” 4.退縮(Retreat) a.偷偷摸摸——“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。” b.自卑 ——“我是個壞孩子。” 孩子們通常不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遭受懲罰時內心所做出的決定。然而,他們未來的行為就建立在這些潛意識之上。例如,一個孩子可能在潛意識中認定“我是一個壞孩子”,並會繼續扮演“壞”的角色;而另一個也認定自己“壞”的孩子則可能會變成一個討好者(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),以此來求得他認為自己不配得到的愛。因此,大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何種長期效果,而不要被當時的短期效果所愚弄。 你感覺到自己受到要做得更好的激勵了嗎?如果是,這種激勵讓你感覺好嗎?是否是建立在你對自己或對他人的負面情緒之上的?你是否覺得更想要放棄努力或者掩蓋錯誤,以免將來再受羞辱?或者你是否想捨棄自我,去討好別人?基於受到懲罰時所產生的這種感覺和潛意識中的決定,孩子們不可能形成積極的人格。
對孩子嚴厲和懲罰的後果是什麼?
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,認定若想要讓孩子表現得更好,就得先要讓他更難受?想想你自己上一次被羞辱或被不公正對待時的感覺吧。你當時有合作的意願了嗎?想要表現得更好了嗎?閉上眼睛,想想最近一次(或者你小時侯某一次)別人想以讓你感到難受來激勵你做得更好的情景。準確地回憶一下所發生的事情以及你的感受。要注意你是怎麼想你自己的,又是怎麼想別人的,以及你想將來要怎麼做(儘管你當時很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出決定)。
有些父母和老師並不喜歡過度控製或者嬌縱,但又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辦法,他們就會在這兩種無效管教方式之間來回搖擺。他們會嘗試過度控制的方法,直到他們自己都無法忍受自己的專橫行為。然後,他們會轉而嬌縱孩子,直到他們無法忍受孩子被寵得索要無度——所以,他們又轉回到過度控制。
當過度控制對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時,其代價是什麼呢?研究表明,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,要么變得極其叛逆,要么變得因恐懼而順從。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責難、羞辱或痛苦(肉體上的或精神上的)作為激勵手段。另一方面,嬌縱不論對大人還是對孩子都是一種羞辱,並會造成一種不健康的相互依賴,而不是依靠自己和相互合作。正面管教的目的在於獲得積極的長期效果,以及立竿見影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。
由於許多父母和老師相信,放棄過度控制和嚴厲型管教之後的惟一選擇就是嬌縱,因此,明確“管教”的定義就非常重要。 “管教”這個詞常常被誤用。很多人把“管教”和“懲罰”劃等號,或者至少相信懲罰是有助於達到管教目的的一種方法。然而,“管教”(discipline)來源於拉丁文discipulus或disciplini,意思是“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”,或“受尊敬的領導人”。孩子們和學生們要成為真理和原則的追隨者,他們的動力必須來自於內在的自我控制,也就是說,他們必須學會自律。而不論懲罰還是獎賞,都是來自於外在的控制。
- Jan 11 Wed 2012 07:14
親子溝通_對孩子嚴厲和懲罰的後果是什麼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